最近 B 站的后浪视频,再次掀起了朋友圈和自媒体的一股小热潮。无论大多数人看法如何,小破站都已成功破圈,获得更广泛的知名度。对于我们自身来讲,更难得的,是时刻保持后浪的心态,不仅有追赶前浪的心志,更有跳开此间河流,管它前浪后浪的意识。浪不浪,都是自己生活,自己说了算。
近几年来招聘下来,看了近千封简历,面了百来号人,整体感觉很多人根基不错,但可惜没在合适的平台成长,错过了职业生涯最宝贵的前几年时间。这个差距往后走只会越来越大,越来越难弥补。这可以称作职场上的马太效应。
而业务体量的大小,与所做产品的复杂度是指数相关的,尤其是中台相关方向。很多不常见的边界情况或小概率事件,产品系统的复杂度,不同类型用户的需求,涉及多方面多层次的跨部门跨公司工作等等情况,在小业务体量公司很难遇到。业务量对一个人在能力成长,思考提升,价值体现等方面的影响非常巨大。
这让我联想起之前在知识星球提到的观点,“未来的互联网行业,取得同等成就所需的时间会越来越长”。因为新技术浪潮短时间不会出现,早些年间的技术红利目前基本已被吃完,这种大背景下,行业的新进入者,难有像之前一样充分的机会和空间成长。俞军老师在《产品方法论》一书中说得对,好的产品经理都是用大平台诸多经验喂出来的,光靠想象和模拟演练出不来好 PM。
所以核心结论便是,趁着还有些许空间,尽可能去大平台核心或半核心部门历练成长,提高自己从 1 到 100 到 10000的,解决专业领域复杂问题的能力。随着互联网领域从业者不断增多,基本技能已经远远不够,也不再会有“一招鲜吃遍天”的情况出现。越是充分竞争的领域,对技能的分工程度和专业度要求越高。互联网的草莽时代已经结束,李某某这种傻*都能当上ceo的年代亦已离我们而去。
在寻找合适的职场机会中,应聘是职场人寻找新机会的必经之路,也是一场对自我知识体系和职业规划的全面检阅。蹭个开头的热点话来讲,就是后浪翻滚变成前浪的必经之路。
一个令人满意的j9九游会九游国际版面试结果,取决于你在几轮面试几个小时里的表现,而这几个小时,则取决于你经年累月的奋斗经历。我们不提倡通过夸大个人能力来获得工作机会,因为人们始终无法逃过实际工作的检验,最后可能面临被辞退或者边缘化的下场。我们更希望,通过严谨合理的职业规划,认真梳理的项目经历和准备充分的公司岗位调研,决定了一个表现双方满意的面试,最后从若干 Offer 中选择最合适自己的,踏上一段新的征程。
从你 20 岁左右毕业开始计算,到中国法定退休年龄(男 60 周岁,女 50 周岁),我们的工作年限大概有三四十年的时间,占据了超过三分之一的人生。这么重要的事情,显然需要经过一个清晰的职业规划。这展开来讲,又是一本书籍的量,这里我们简单介绍一些互联网人或者数据人做职业规划需要注意的内容。
1. 明确你的职业目标,然后根据该目标作为职位规划的准绳和跳槽的逻辑。如果目标是「改变世界」,那么每份工作的转化动机应该是它有更大的空间和可能去改变。如果目标是「发挥数据更大价值」,那么在每个机会里,数据的价值应该是一步步得到放大的,从一个小数据量公司到一个大数据量的,从一个只负责某个数据环节的职位到负责全链条数据的,从一个单一的应用场景到丰富多样的,基于此,我们才能一步步进化,到达想要的世界。
2. 珍惜每段工作经历 每段工作经历尽量多于一年,因为时间太短,都难以保证你能深入理解该公司业务,也无法使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升。人们从入职到熟悉业务就需要 2-3 个月的时间,离职找工作和交接又需要 2-3 个月,试问中间仅有的 4-6 月,你又能从中学到什么呢。另外,如果偶尔遇到一两家实在不行的公司也无可厚非,但如果你的简历充斥的都是这样的经历,就会使企业不得不怀疑你的工作能力和判断力,无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因此,我们建议大家多珍惜每段工作经历,多深入了解业务,多在经历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做到「借假修真」。
3. 珍惜每个跳槽机会。人生可以跳槽的机会其实不多,尤其在前十年,两三次是最佳次数。需要谨记的是,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所以我们在每天跳槽时,一定要从职业规划和行业发展出发,选择最有利的机会。而不要因为薪资或者意气用事而跳槽。站在长期思考问题,甚至可以这么反向思考:下家公司能否为你跳下下家,实现下一个职业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简历梳理,不仅能让你回顾复盘以往的工作经历,也能让你在面试中有更好的表现。首先要做的是,在上面所提的「职业规划目标」的引领下,梳理清楚每段工作经历的转化逻辑。其次,挑出重点项目描述,着重讲明产品的价值,数据分析的结果对业务的推动等等,能够以数据量化最佳。最后,查漏补缺,假设你自己是面试官,会从什么角度对你的项目提出疑问,提前准备好的相应的数据表现和落地计划。这些内容若是直接写在简历上,会显得臃肿不堪,更适合在具体面试中提出来。有个小建议是,简历的页数最好不要超过三张,这里倒不是出于节省纸张考虑,而是强迫我们自己摘选出最核心的经历和项目,让招聘者能一眼抓住亮点,在茫茫简历中先胜一筹。
在公司职位调研上,需要平时就尽可能多地积累互联网或者垂直行业内的趋势和变化。多关注市面公开数据,不要人云亦云。如果你在 2015 年附近了解到今日头条公司,当时网络舆论均对其不利,身边人几乎也没人使用,如果你听信了这些意见,那就错过了一家千亿美元级别的公司。从百团大战,到打车之争,从三家外卖争天下,到各色单车闯天涯,从推荐信息流到短视频,有些风口最后站出来一批弄潮儿,有些风口只摔死了一堆猪。我们能做到的是,就是通过市面数据,产品体验,员工访谈等方式了解到该公司的实际情况,把握住少数的跳槽机会,实现职业生涯的升华。
面试在整个招聘过程中最受人关注,很多人甚至会把「应聘」和「面试」画上等号。其实不然,一个满意的面试表现,很大部分取决于清晰的职业规划和充分的职业调研。其次才是面试中一些实际技巧的应用。面试过程中,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有。
客观表达自己,不夸大或贬低自己的价值:夸大大家都可以理解,贬低也时有发生。有些人面试大厂时,因为之前没有大厂经历,会存在稍有贬低的情况,大可不必。职业或有起伏,只要在该岗位实现自己的价值,都值得被肯定
面试是个双向筛选的过程,你同时也在考察面试官:面试官对于面试者来说是招聘公司的门面,窥一斑可见全豹。如果对方表现不够专业,或者职业素养不到位,我们大概可以判断该部分甚至该公司在工作氛围或选人用人上存在一定问题,应该警惕。
不骄不躁,保证表达清晰,逻辑严谨:善用段落或者分层逻辑「首先+其次+最后」来表达自己的观点。适当的停顿,让面试官可以就某些环节发表想法。谈吐清晰,避免吐音或者模糊不清。
保持形象仪表整洁,肢体语言得当:互联网面试不要求穿着多正式,但起码的整洁的必须的。面试过程中不要有过多的习惯动作,手势表达不宜过大。宜直视面试官,眼光不游移闪躲,若不善于直视眼睛,可看着对方的下巴或者嘴唇,效果类似。
注意反馈和改进:无论面试是否成功,我们都建议在事后进行总结反馈,补充自己的体系缺点,吸收面试官提供的有效经验,为下一次更好的表现做好准备。
如果面试及背调一切顺利,那么就到了选 Offer 和谈 Offer 阶段。选 Offer 依旧基于职业规划和公司调研两个步骤,选择符合自己规划的且处于朝阳行业的公司。如果两者不可兼得,优先以自己职业规划为准,做出一定的权衡和取舍。谈 Offer 阶段,则主要是确认岗位和待遇两部分。岗位上,需要确定对方希望入职后解决的问题,负责的产品或团队以及对该团队或岗位未来的规划等。待遇上,则根据现有市场行情(可从招聘网站和猎头处可得),企业涨薪限制(有些会限制涨幅不能超过 30%-50%),个人期望等几个方面综合确定。有些容易踩坑的地方这里一并提醒:试用期的工资计算,年终奖的发放规则,薪资与绩效的关系,期权/股票的发放规则及行权价格/条件等,事关切身利益,在一些不太规范的公司尤其需要注意。
即使走到入职的最后一步,仍旧不能放松。前三个月内,招聘方可以用「试用期不通过哦」为由无责解聘,我们同时也要在这段时间内深入业务,判断公司、职责或团队是否和自己预期或公司承诺的一致。如果不是,可以尽早离开提前止损。这种短时间的就业经历可以不体现在简历里,避免对自己的职业履历造成影响。
重新出发,是机会,也是挑战。既可能抓住职业生涯升华的关键时间点,一跃龙门,也面临着跳出自己的舒适区,重新适应新环境的痛苦,甚至还要承担跳入表面繁花似锦实则无底深渊的风险。核心便是做好职业规划和调研准备,给自己在这风险之处系上一根安全带,减少「事故」发生的概率。而下一节,我们便转换个角色,从招聘者的角度来看待整个人才流转的过程,两相结合,角度更全面。
P.S. 本文节选自本人新书《数据产品经理:实战进阶》-如何应聘及招聘。鲜读版已经上线。本书主要面向有一定经验,但在知识体系上或者某些方面的最佳实践上没有形成系统方法论的数据产品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