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肃北、阿克塞山洪出山口,何延忠修建堤坝拦截洪水;再开凿梳齿状分洪河道,把倾泻而下的洪水分割疏流在库姆塔格j9九游会九游国际版沙漠;又开挖蓄水工程,涵养水源,形成“地下水库”。这种被专家们称为“沙漠都江堰”的方式,使沙漠洪水经过层层分流梳理变成清水,洪灾变为水源。
初秋,甘肃敦煌,阳关,夕阳下晚风起,芦苇摇曳。没错,真的没有看错是——芦苇而不是沙棘。“纵然一夜风吹去, 只在芦花浅水边”,记忆中所有与芦苇相关诗词,总要带着几分水,毕竟没有水芦苇是不可能存活的。但是,在这个常年缺水,沙漠化严重的地区却随处可见。
这一片一片的芦苇丛,和它们背后潺潺的流水是何延忠在沙漠里“折腾”近20年最大的收获。“你看,‘沙漠都江堰’成功了,不仅洪灾没了,而且沙漠线还往外推了5.6公里”,何延忠指着远方说道。
他目光所及的地方有个小土包,那便是传说中风光无限的阳关。历史上西部最后的繁华之处,所以才是“西出阳关无故人”。因为自然灾害和沙漠侵蚀,早已不复当初的盛景。
再创业——“大款”有个沙漠养鱼梦
敦煌属于极度超干旱地区,阳关被称为旱极,阳关绿洲位于敦煌西南60公里,是敦煌最靠西的一片绿洲。再往西就是库姆塔格沙漠和罗布泊,它临近的库姆塔格沙漠的沙丘正以每年1米到4米的速度向前推进。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沙漠的壮景,也能看到雄伟的雪山似乎就在眼前。又缺水、又怕水是这里的人们最深切的感受。每年夏天,肃北、阿克塞及周边山上的冰山融水就会从三面汇聚在此。由于上一年的河道被冬季流沙所掩埋、堵塞,此融水会形成沙漠堰塞湖。当水位升高,带上沿途的沙丘最终形成可怕的洪水和泥石流。洪灾过后便是长时间的干旱。这里年降雨量只有39.9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2400毫米,不断严重的沙漠化一直是所有人心中的痛。
但是何延忠却有个异想天开的想法——既然这里有丰富的冰川雪水,为什么不能用它们养鱼呢。
彼时,何延忠已经是甘肃境内小有名气的“富豪”,靠着养当地特色的冷水鱼——虹鳟鱼,他已累积了不少的家财。20世纪末,他带着全部身家来到了这片沙漠,要实现他在沙漠里养鱼的梦想。
早年的新闻报道说,“养鱼大王”何延忠千里迢迢跑到阳关镇投资,有上亿之巨,这是他的第二次创业,这回他要借着绿洲上的祁连冰川雪水,打造“沿祁连山冷水鱼产业带”。
何延忠想着,不仅自己养鱼,还想带着当地的村民一起养,除了养鱼还可以在鱼池边种上葡萄,一起创业、一起挣钱,这才是“产业带”。
任性——沙漠里修个“都江堰”
一开始,何延忠干得风生水起,毕竟丰富的雪山融水就摆在那里,用它们养鱼确实是再合适不过了。他很快建起了亚洲最大的沙漠高寒冷水鱼生产基地——敦煌飞天生态科技园,这里的虹鳟鱼标准化养殖远近闻名。但是,大自然会告诉人们,生态这两个字到底有多重要。
2001年,敦煌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泥石流侵袭,融水从雪山上狂奔而来,经过沙漠上大小的沙丘,瞬间冲刷而过。最终道路被冲毁,阳关镇作为“排头兵”受灾严重。何延忠的冷水鱼养殖场被淤泥填埋。“一下什么都没了,繁华的科技园变成了孤岛”,何延忠的同事,从原公司跟着他一起来创业的副手孙惠丽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说。
这时候,何延忠才知道,要想把鱼养好,首先必须解决洪灾和沙灾两件事。只要还有洪水,只要沙漠化在不断严重,他的沙漠养鱼计划便无法真正落实。
可是治水、治沙是一个多么浩大的工程,何延忠一个民营企业家以一己之力行吗?
何延忠说行。从此开始了长时间的抗洪治沙征程。他琢磨着,李冰父子在成都平原修建了都江堰,彻底改变了当地的生态,使洪水不再,造就了“天府之国”。我要不也学他们呢?他决定修个“沙漠长城”阻击风沙,再建个“沙漠都江堰”导洪疏流,保卫阳关。
尽管自己不是专家,但何延忠请来了一批来自国内外的治沙、治水的专家出谋划策。他们还做了不少科学实验,并把这些方案一一落实。何延忠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他和专家们首先做的事情就是,先顺着山口在沙漠里修建分洪河道,把倾泻而下的洪水分割在库姆塔格沙漠里化整为零,使摧枯拉朽的洪灾不再发生。
这些年里,在肃北、阿克塞山洪出山口,何延忠修建堤坝拦截洪水,减缓流速;再开凿梳齿状分洪河道,把倾泻而下的洪水分割疏流在库姆塔格沙漠;又开挖蓄水工程,将分流的洪水分别拦蓄其中,积蓄的洪水下渗涵养水源,形成“地下水库”。
一方面在逐步改善的沙土上种植沙生植物,使生态逐步恢复;另一方面在“地下水库”附近开挖侧渗截面,下渗的洪水经沙漠过滤变清后流淌出来,成为可利用的水资源。进而植绿种树,恢复生态,发展高寒冷水鱼养殖和葡萄种植。
这种被专家们称为“沙漠都江堰”的方式,使沙漠洪水经过层层分流梳理变成清水,洪灾变为水源。这项工程到现在历经17年的建设,耗资数亿,何延忠为此搭进了全部身家,换来了5.6公里沙漠变绿洲。他的下属开玩笑说,这回何总可以种树防沙恢复生态,安心养鱼了,毕竟洪灾没有了,沙漠也在往后退。
“英雄会”——共同治沙的朋友越来越多
何延忠穿一身迷彩服,一双布鞋在沙漠里行走着,这是他的日常状态。他喜欢别人叫他“沙漠渔夫”,觉得是对他工作的最大肯定。
他当年的“富豪朋友们”有点替他心疼那些“扔进沙漠”的钱,但他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我从来没心疼钱,但早些年的时候唯一的痛苦是孤独,那么大的沙漠里一个人在苦苦支撑的感觉。但后来这唯一的痛苦也没了,因为来了好多志同道合的人”。
他说的这些志同道合的朋友里有著名高寒冻土专家,中科院院士程国栋。程国栋因对寒区、旱区的研究以及曾完成青藏铁路东线工程地质调查而广为人知。程国栋带着他的学生参与了“沙漠都江堰”的许多工作,他本人则是“沙漠都江堰”的首席科学家。
程国栋曾在公开场合表示,沙漠都江堰的局限性在于一次性投资规模大,且离不开敦煌祁连冰川特殊的地理特征。沙漠都江堰的成功有赖于何延忠这样不计个人得失、并有雄厚实力的企业家承担起如此沉重的生态治理重担。言语间,足见何延忠的不易。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司建华研究员是程国栋的学生,是常驻沙漠都江堰的科学家之一,他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依托“沙漠都江堰”生态治理工程,团队研发出洪水疏流—渗滤—拦蓄技术、高寒生态产业技术等5项技术,作为“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恢复的水调控机理、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的支撑性内容之一,在2014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除了科学家,还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了何延忠的项目里来。今年9月,霍尼韦尔携手敦煌飞天生态科技园启动霍尼韦尔生态林项目——将100颗红柳和胡杨栽种到阳关地区库姆塔格沙漠边缘,这些树木由敦煌飞天生态科技园提供并进行持续维护。
霍尼韦尔亚洲高增长地区企业传播副总裁卢荣说:“何总在‘沙漠都江堰’工程的坚持十分感动,霍尼韦尔也希望一起更好地防治荒漠化。”
(责任编辑:韩梦晨)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email protected]反馈!